1987年,改革开放拉开序幕,经济形势一步步好转,但总的基调还是计划经济,出差还要去粮站领取粮票。我在敦煌农村工作了近两年时间,粮本上积攒的粮票也有六七百斤。到了城市才知道,粮票也是很有用的,首先是可以买到一毛七分钱一斤的平价米,其次是可以换鸡蛋。
虽然我的粮本上有多余的粮票,但要把粮票从粮站取出来,还是得经过单位开介绍信,粮站批准才能领到,不然,一斤也没有。单位开证明只能是出差或者回家探亲,一年最多也就三四次,领出来的粮票也只有一百多斤,要想把粮本上的粮票全部领出来,没有过硬关系,还是不行。
每天宿舍门前的小商贩们轮流高喊着:粮票换鸡蛋,二十斤粮票一斤鸡蛋,有时候,甚至是十斤粮票一斤鸡蛋,喊得人心里痒痒的,粮本上那么多粮票,取出来,那可就是鸡蛋啊,煮着吃,炒着吃,怎么都行。想着粮票,想着鸡蛋,口水都流下来了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,作为单身的我,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吃穿用度之外所剩无几,粮票作为补充,可以说是一笔额外的收入。
我绞尽脑汁,在班上打听那个家长在粮站工作,有在粮食局工作的更好,可惜,我们学校属于酒钢子弟小学,生源基本上来自于酒钢职工,无奈,只好作罢。
后来废除粮票制度后,我的粮本上竟然存了两千多斤粮食,这要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应该算是一个富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