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壳子是嘉峪关传统面食中最常见、最受欢迎的一种“面包”。本地人用上等的精白粉和当地独有的香豆粉,以洁净山泉水和面烤制,十分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。由于它的制作过程是将和好的面装入罐子内或特制锅内,用麦秆烧烤而成,故取名为“烧壳子”。
烧壳子制作时要用酵母把面发好对适量碱,将烧锅架起来,用麦草烧热,把面擀成烧锅大小圆形,放入热锅内盖上盖,扒开烧好的火堆,将带有火星的柴灰盖一部分到烧锅盖上。烧锅系生铁铸成,形状似带盖的圆铁盒,盖中间有挑盖的耳子,有大有小。由于上下左右四面加温,里面的烧饼上下和边缘都上火,烤得黄而脆。
烧壳子在特制的“烧锅”中烧烤,也有用本地特有的一种土法——馕坑烧制。有烤成烧锅一般大的,也有一个个小的,大的吃时用刀切成块。烧壳子吃时香而脆,它还具有不变质、好贮存的特点,最适于外出的人携带。夏天保质期长,不易变质,冬天出门带上不会冻住,再则不易破碎。一般家里有喜庆大事,要做席待客,提前几天先烧好烧壳子,做为席上的主食,尤其泡羊肉汤,其味更佳。有些面活好的妇女,能做出花卷、百叶、石榴、桃形的烧壳子。烧壳子原创于甘肃泾川县的蓝家山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在汉唐时期,泾川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,蓝家山的人用上等的精白粉和当地独有的香豆粉,以洁净山泉水和面烤制,十分讲究色、香、味、形。销售给来往于丝绸路上的商贾。由于它的制作过程是将和好的面装入罐子内,用麦秆烧烤而成,故取名为“烧壳子”。过往的商贾也常用烧壳子、水果敬献神灵,祈求旅途平安。清朝时作为贡品,为皇室享用,更使其美名远扬。
陈国英,女,汉族,自幼在酒泉清水乡生活,自祖辈开始,家中便从事民间烧壳子制作,所做的烧壳子风味独特、特色鲜明、口感极佳,深受周边民众的喜爱,陈国英传承父辈,并不断改进制作工艺,掌握了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,现已有四十几年制作烧壳子的经历,如今已在嘉峪关双泉水库对面雨鸣洲茶餐苑专门制作烧壳子,慕名烧壳子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。
吴国勤,男,汉族,自幼在嘉峪关生活,自祖辈开始,家中便从事民间小吃制作,所做的烧壳子风味独特,特色鲜明,深受市民喜爱。吴国勤传承父辈,已有二十几年制作烧壳子的经历,并不断改进,掌握了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