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 >>  非遗保护  >>  非遗名录  >>  省级保护名录  
嘉峪关芨芨草编扎工艺—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字体大小:[ ]  来源:  作者:  日期:2023-04-11  点击数:

省级传承人:鲁志海 
市级传承人:闫瑞华


      芨芨草编扎,其原料为生长在嘉峪关大地的一种天然植物芨芨草,又称席芨草,是禾本科芨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它的根粗壮而且坚韧,可长达1米。杆直立丛生,形状细长,高约2米,纤维长,韧力强,便于编织。芨芨草用途极为广泛,它的嫩叶可供牛、羊和骆驼食用,营养价值较高,是极好的饲料;长成后的老茎可以用来编筐、箩、笸和盛粮食的囤子以及草席、扎扫帚、打腰子。


      芨芨草的应用,由来非常久远。嘉峪关长城的城墙多为崖榨墙,这是一种用树枝干、芨芨草、木板等构筑的城墙。筑墙时要先在地上挖一条不深的沟,铺上芨芨草、红柳,做好基础。然后再铺一层沙石,在沙石上再铺一层岌岌、红柳,这样层层上砌,筑成墙体。没有丝毫粘性的沙石和芨芨草、红柳叠压在一起,就变得非常结实。《肃镇华夷志》载:东南西北四路,“嘉峪关起,镇夷千户所止,边墙崖榨一万三千六百三十丈,计七十五里二百六十步。都御使廖逢节议题,隆庆六年修完。”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,芨芨筐以及芨芨草编织的草绳是运送石块、泥土和木料的主要工具,可见,芨芨草的编扎历史是非常久远的。明末清初时期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芨芨编扎技艺也不断发展,除了编织草绳、各种大小造型的提筐、篮子外,还编织草席,用于铺炕和盖房使用。


      白露过后,就到了收割芨芨草的时节,将长成的芨芨草连根拔下,按长短粗细均匀扎成捆,晒干。等到用时用芨芨刷子刷去外面的皮,泡在水里泡软,以便编织。编织提筐、草席、扎扫帚用的芨芨要取旱地里生长的,形状短、细但结实耐用,编好的筐、箩、笸和盛粮食的囤子用还几年都不坏;编草绳、打腰子用的芨芨要取水地里的,形状细长,但较粗,所以要事先用木榔头把芨芨捶劈,便于编织。


      芨芨草编织物品具有通风防潮、结实耐用的特点,用芨芨草编织的筐、屯子装上粮食放十年八年都不成问题,打的腰子、草绳用的时候用水浸湿,会愈发结实坚韧。芨芨草取材方便,编织品主要用于生产生活,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因此深受广大民众喜爱。


友情链接
访客统计——今日访问量:  总访问量:
嘉峪关市文化馆微信
(请扫描二维码关注)
主办单位:嘉峪关市文化馆 | 邮编:735100 | 电话:0937-6265312
网站管理:嘉峪关市文化馆 | 版权所有:嘉峪关市文化馆 | 陇ICP备16002334号-1

甘公网安备 62020102000091号